“整一送一”、“1元医美”何时休?
整形资讯   2021.09.07 责任编辑:

开学之际,“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”“双减督导被列入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‘一号工程’”等话题引起广大国民热议,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逐渐落实到各层面。有网友表示:“教育机构整治完了,下一步是不是该医美了?”

日前,一则#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#话题冲上热搜,不良商家发布虚假广告诱青少年“入坑”等行为引发行业关注。“15岁女生13岁开始整容,累计上百次,花费400万”新闻被曝光背后,是成千上万青少年对医美的趋之若鹜。

1、看脸的时代“容貌焦虑”被放大

相关研究显示,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,“95后”乃至“00后”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的重要“顾客”;医美平台更美App发布的《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》显示,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,“95后”与“00后”占比过半。

医美低龄化不是一次事件,而是一种现象。

颜值经济盛行,化妆品、医美、轻医美等美颜产业发展至今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及价值观。“悦己主义”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同时,也有不少舆论在制造容貌焦虑,医美产业逐渐往低龄化方向发展。

深受互联网“碎片式”信息影响的青少年,处在“主流审美”的中心。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内容平台流行各种各样的妆容妆发;新氧、更美等医美OTO企业以社区+电商的模式进行互联网营销,消费者相互分享成功的案例和经验;更有医美企业在微信、微博等年轻群体常用的社交软件投放广告,潜移默化地给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青少年灌输了固定、单一的审美和思想。在此基础上,正处于自我过渡时期的青少年自主意识高涨,情绪波动、两极分化等状况明显,很容易将自身问题扩大化。内外因素的推动下,加上家长未及时发现并予以正确引导,一时之间,容貌焦虑被放大。

正如综艺《吐槽大会》中的许知远所说: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。

9月1日,中国青年报在官方微博上发布#什么才是年轻人的审美#话题,并在《年轻人受够了莫名其妙的审美伪概念》中说到,当下的医美整形中存在不少行业“跑偏”的乱象,其中最受人诟病的是有意迎合畸形审美偏好。单一的审美在生活中形成了无形的压迫,它仿佛变成一道隐形的标准,为了获得所谓外界的认同感,原本拥有多元个性与外貌的人被迫变得相像,让他们付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代价。

有人认为,整容的人已经迷失了自我,失去了对美的判断;也有人认为,这是个看脸的时代,整容可以让一部分的人人生轨迹改变。

护肤消费群体年轻化已是趋势,对于医美领域低龄化来说也是可见一斑。传统医美在美容行业有一席之地,虽渗透率远没有日韩等国家高,但医疗美容科技水平在提升,受互联网熏陶的年轻消费者对“改善容貌”抱有乐观心态。而改变皮肤状态、小范围“动刀”的轻医美飞速发展,更推动了医美往低龄化的方向变化。

对于#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#的话题,微博上也有专业医生表示,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对于有明显的容颜缺陷,如唇腭裂、颜面部血管瘤等,在婴幼儿期或青少年期做矫治手术,是无可厚非的。儿童青少年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。颌面骨架还在不断地塑形中,尚未最后定型。因此,不宜过早做侵入性手术。

有消费者反映,一些医美机构为盈利,不惜以“整一送一”为优惠,引导学生带同学一起消费。有研究者认为,医美低龄化趋势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,也给其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,建议通过立法规范未成年人整容行为(弥补生理缺陷的除外,对于违反规定的机构进行严惩,从源头上避免公立医院“关正门”、市场机构“开后门”。

2、机构打“擦边球”,国家待出手

#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#话题中还提到,部分医美商家不顾医疗原则,一边在社交平台用“做不了学霸,做校花,整容要趁早”等话术向青少年传播“容貌焦虑”,一边用“1元医美”等营销擦边球引人入坑。

人民网在《2020医美行业舆情报告》中指出七大舆情痛点,其中就包含整容低龄化及医美广告涉嫌虚假宣传,借用舆论诱导青少年消费。近年来,国家对医美的整治正在有序进行,下指示开展各地医美机构监察、打击黑医美行动。自2017年以来,医美相关的整治活动已相继进行多年。在2019年,国家就出台了11份医美监管相关的法规文件。

关于法律上对“未成年人医美”相当空白的说法,美妆行业资深专家在受访时也说到:“国家制定法律是在舆论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,对社会做一个整体的引导和规范。而医美涉及到个人意愿,关乎到个人审美,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国家能够做到的就是给予正确的发展方向。”

今年以来,国家在民间科普、实地监查和法规颁布等多方面布局。对于红遍网络的“刷酸”内容,以及消费者在不够充分了解“酸”的情况下盲目从众的行为,国家药监局发布了《科学认识“刷酸”美容》的科普性文章;针对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只讲“最佳效果”,不谈“不良后果”的乱象,人民日报刊登《医疗美容要最佳效果也要防不良后果》。国家联合八部门定于6月-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,对于使用非法药物进行治疗、医师无执业证明等行为予以重罚。

日前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征求《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公告(以下简称“意见”)。意见指出,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,对制造“容貌焦虑”,将容貌不佳与“低能”“偷懒”“贫穷”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“高素质”“勤奋”“成功”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的,予以重点打击。同时,意见对医疗美容广告涉及的“医生”“专家”形象作出明确定义和规范,减少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属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不良行为。

在国家的整治下,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也进一步升级治理行动,下架医美违规笔记,封禁异常账号,净化社交环境。

医美产业该如何在社会舆论和年轻人消费价值观当中取得平衡?专家表示,医美产业首先是以盈利为主,舆论的传播吸引越多消费者,其盈利能力越强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,尽量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把专业度做好,就是医美机构的职责了。

出处:美妆头条
2363+1
相关新闻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