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涨价!化妆品企业吃不消
美业观察   2021.10.12 责任编辑:

疫情爆发以来,我们听到对此情况描述最多的词是“黑天鹅”。而压迫企业生产发展的,往往是那些已出现了警示信号,大概率发生且有巨大影响力的危机,经济学家们把它称之为“灰犀牛”。

譬如能源告急、原料涨价、物价上调,供需失衡。

01

化工巨头发函:上调产品售价

从三季度起,巴斯夫、杜邦、陶氏等化工企业就陆续发函甚至多次发函,宣布四季度涨价事宜。部分产品最高上涨6000元/吨,涨幅高达30%。

日前,巴斯夫发出涨价函,称将于10月1日起上调聚氨酯业务的售价,涨幅为0.11美元/磅(约1566元/吨),而这是巴斯夫近期以来发出的第八封涨价通知。作为原材料,聚氨酯可通过不同制备方法发挥多重功能,其在化妆品包装、表面活性剂等领域有重要作用。

全球特种材料公司亚什兰也发出通知称,10月1日起,其1,4,丁二醇(BDO)及其衍生物上调0.14美元/磅-0.40美元/磅不等(约1993元/吨-5696元/吨)。因其保湿强度大,丁二醇在化妆品中常用作保湿剂和溶剂,1,4,丁二醇(BDO)及其衍生物则可广泛应用于制药、化妆品等领域。

不仅国际化工巨头宣布产品涨价,近期多家国内化工企业已下达通知告知客户涨价事宜。

据了解,近几个月以来,部分原材料生产企业发出关于公司调价的通知函,其内容大多是受大宗原料价格上涨、上游单体涨价等影响,其硅油类产品、丙烯酸相关系列产品、两性表面活性剂系列产品等成本增加,产品销售价格需调整上涨。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数百家化工企业对产品售价进行调涨。

“目前主要表活、油脂类、增稠剂等化妆品主要原料价格对比常规行情上涨40%以上,塑料米与纸张、瓦楞等包装材料比常规行情上涨20%以上。而且在双控限电与中美贸易壁垒瓶颈现状下,材料会继续上涨,品牌方面临着物料采购供应、人工与材料成本上升、同质化的行业竞争,但是机遇往往与机会并存,特别在国家针对化妆品生产监管要求日渐规范与严格的要求下,竞争环境会更公平公正。”作为供应链下游,某个护品牌负责人如是说。

面对原料价格上涨,广州一化妆品代加工企业向记者透露,公司将采取多备库存、预订单等多种措施应对采购成本的上升,并根据原材料的上涨进行上浮。

业内人士表示,不少化工企业发函调涨并非一时兴起,是长时间以来的压力集中爆发。上游能源端和基础化工品涨势未停,逐级传导下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,下跌的可能性非常小。

02

涨势未停,拐点未至

化工原料价格上涨并不是小概率事件,原油、煤炭、天然气三大能源走势偏强,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大方向,众多因素错杂交加,事实上,原料价格上涨的风波早有前兆。近年来,化妆品行业关于原料涨价的新闻一波接着一波。

加上疫情爆发,国外大牌企业走上转产防疫用品的道路。曾有报道这样描述疫情期间的消费景象:“兰博基尼的口罩,阿玛尼的防护服,法拉利的呼吸机,LV的洗手液。每吸一口气都是奢侈,每洗一次手都是炫富。”

用于免洗消毒啫喱的卡波姆同时是用于日化产品的原料,用于口罩生产的聚丙烯和无纺布,同时也是化妆品塑料包材的主要用料和面膜的基布材料,用在防疫物品上的原料投入多了,化妆品上的原料就会有所减少。供应有限的情况下,需求在急剧扩大。

疫情期间,卡波姆需求激增。数据显示,与2019年相比,卡波姆的价格已超过100%的涨幅。在年初,某国内原料生产商卡波姆产能约5 000吨/年,去年1月份销量为39吨,2月份开始大幅增加至356吨,3月份又进一步增加至411吨,产能利用率达到95%,而2017年-2019年三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5%。

据生意社数据监测显示,2021年2月,日用品价格涨跌榜上,化妆品常用原料如乙二醇、乙醇、1,4-丁二醇均为涨幅居前,其中,1,4-丁二醇涨幅最高,价格在一个月内上涨了一倍。护肤品重要成分之一,用作保湿剂的甘油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涨,目前工业级99.7%甘油报价11000元/吨,95甘油报价9600元/吨,较年初5000元/吨上涨了92%,较去年低值暴涨120%。

化工原料价格的高走牵扯着化妆品产业链的发展,逐级传导下会拉动下游企业的涨势,最终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售价上,影响消费市场。

03

三座大山下,“掌握主动权”是出路

疫情迫使下游企业生产延后至下半年,四季度企业扎堆生产。节假日的影响下,下一年一季度生产运输有所停滞,下游备货需求旺盛,随时间推移及其他因素影响,供需端失衡状态愈发明显。

疫情尚未平息,原料涨价潮又起。与此同时,“双控”下的多地企业生产受限。

据此前报道,吉林地区宣布不定期、不定时、无计划、无通知停限电到2022年3月份,限电将形成常态化。云南、陕西、福建、安徽等多地的“双限”措施将持续至十一小长假之后,广东、湖北、这家、哈尔滨等地区未来形势严峻,或将延续有序用电方案和错峰避峰用电等。

在疫情、原料上涨与限电的三座大山下,“喘不过气”的小企业被淘汰,大部分企业需要调整生产状态,化妆品供应链生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“黑天鹅”与“灰犀牛”事件的发生,引发了本土化妆品企业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。

西方国家有着300年的化学基础,在全球市场具有先发优势。某护肤品品牌认为:“目前,一些功效性原料基本都是巴斯夫、花王、陶氏、索尔维这些进口原料生产商提供的。作为品牌商,我们首先在成本不断增加下确保合规生产与销售,按照要求合理合规选择原料与供应商,严格按照备案的产品配方与工艺执行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国内一些大型原料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,加快创新和替代品的产出,为品牌方提供更物美价廉的选择,同时我们也会加快国产原料应用储备。”

也有一些化妆品生产企业表示,公司早在上游原料进行布局,成立新材料公司,并与多个相关单位合作,共同参与原料的开发研究。

掌握核心技术者,就有制定规则的话语权。依赖进口不是长远之计,本土化妆品企业只有将原料生产本土化,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实现弯道超车。

出处:美妆头条
705+1
相关新闻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