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文耀用28年打造上海家化 却悲情出局
美业观察   2020.12.28 责任编辑:珠珠

据世界华人周刊报道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优秀企业家,一个敢与外资抗衡的标杆性人物,呕心沥血28年,却以极其悲壮的方式黯淡出局。

如果2013年,作为上海家化董事长的葛文耀不离开上海家化,会怎样?

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会受到太多因素的掣肘,即便无法准确预期它的发展态势,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判定:如果葛文耀没有被自己亲自挑选的“亲家”——大股东平安集团罢免,上海家化不会迅速地江河日下,曾经挺立潮头的中国家化企业,不会在其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荣光。

在他辞去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后,上海家化的股价应声暴跌。

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,每每会在关键时刻,显示出左右乾坤的力量。

作为上海家化的前掌门人,葛文耀于斯奋斗了28年。

28年来,他筚路蓝缕,把一个最初只有400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,发展成为一家接近4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,“把一个到处堆满破破烂烂的坛坛罐罐的日用化学工厂,打造成一家现代化、国际化、精致优雅的时尚企业,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国企、不同于民企、不同于外企,但却兼具外企的规范度、民企的灵活度和国企的温情度的‘第四条道路'。”

当美加净、六神、佰草集、高夫、双妹等品牌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家化用品时,是他带领上海家化全体员工,于蛮荒之地开疆拓土近30年的成果。

“我一辈子只做了上海家化这一件事。”

尽管最后,他饮恨于此。但回溯那些年的步履蹒跚,一路披荆斩棘之旅,仍有一种“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”的感慨。

1985年,是中国改革开放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。

这一年,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裁军100万,将国家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战略高度。

但当南方市场经济大潮以惊涛拍岸之势风起云涌时,被称作“共和国之子”的上海却仍在封闭、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趑趄前行。

3月的一天,仍春寒料峭,位于上海虹口区保定路527号的上海家用化学品厂,迎来了它的新厂长。

家化厂的员工没人能料到,这个骑着自行车走马上任的新厂长竟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,更无人能预测,这个当年只有38岁的青年人,后来能将一家固定资产只有400万元,只能生产一些低端的面霜和花露水的家化厂经过长达28年的时间,打造成全国家化产业年销售额超50亿的“巨型航母”。

这个当时号称全国最大的化妆品厂,不仅环境脏乱差,而且处于一个成本失控、质量失控、计划失控的混乱局面之中。

那时“文革”余毒仍在,派系斗争甚剧,告状成风。

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次职工大会,葛文耀对全体职工说:“谁都不要到我这里来告状,我没有精力,也没有能力来处理以前遗留的纠纷,我们要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发展企业上。”

发展是硬道理,没有发展,奢谈一切!

职工们惊喜地发现,随着年轻的葛厂长的到来,上海家化的面貌焕然一新: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,员工的食堂、浴室相继建起,全厂大会听到的不再是假大空的口号,而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市场、销售分析,真抓实干的葛厂长让人心涣散的家化厂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,更让广大职工看到了廓清迷雾后曙光初现的希望。

尽管此前一直从事行政工作,但求知欲极强的葛文耀自学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,懂得用机会成本和边际收益来为厂里的生产布局谋篇。

这些先进的管理概念,最初并不能被那些只有初中文化的科室管理人员所理解,葛文耀就耐心细致地,一遍一遍去讲解。

在他的排兵布阵下,进一步发挥联营厂——即定点生产的代工厂的优势,不仅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投入成本,而且优化了人员结构。让上海家化厂在负重前行的众多国有企业中减辎升级,大力发展科研和市场。

1985年的中国,在当时计划经济的背景下,尚未提出“市场经济”的概念,但葛文耀极富前瞻性地意识到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国家不可能对企业一直大包大揽下去,要想扬帆远航,做大做强,企业这条船早晚都会驶出计划经济的“避风港”。

因此,在他领导下,上海家化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以市场为导向,率先在全国同行中第一个建立了覆盖各省市的销售网络。

这样的创举让上海家化走出了“计划经济”的泥潭,到1990年,上海家化的固定资产、销售额和利税都已遥遥领先,在全国化妆品市场可谓一骑绝尘,其中“露美”和“美加净”等系列产品已经形成妇孺皆知的品牌效应。

孟子曾说,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。”

在一个日新月异,充满了机遇,更要迎接挑战的时代,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以期高枕无忧,注定是死路一条。

进入九十年代后,国内国际环境的迅速嬗变正如葛文耀预料的那样,国内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,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而国际资本的进入更是加剧了竞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。

由于国民消费需求的提高与当时落后的生产技术的矛盾,使得引进外资,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大势所趋。

这时,美国的跨国公司庄臣瞄准了上海家化。但作为总经理的葛文耀却对合资心存疑虑:上海家化作为中国化妆品的龙头老大,前景无限广阔,却要与外资合作,葛文耀颇为踟蹰。

但处于改革开放,引进外资的历史大潮中,个人的意志与情结成为服从大局的牺牲品。

1991年初,上海家化以三分之二的固定资产、大部分的骨干人员和“露美”“美加净”两个知名品牌同美国庄臣公司合资,由于美方不愿让葛文耀留在外面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,因此作为合资的一项必要条件,葛文耀担任了这家新公司的副总经理。

为了保住好不容易大力发展起来的民族品牌,避免被外资蚕食鲸吞,在葛文耀的据理力争之下,上海家化的母体厂和雅霜、友谊及刚刚上市的六神品牌,才得以保留。

但由于以生产蜡制品和杀虫剂而驰名的美国庄臣不熟悉化妆品业务,合资后的美加净、露美品牌缺少宣传力度,销售额骤跌,这让一手将她们“养大”的葛文耀心痛不已。

在合资企业只呆了短短的17个月后,葛文耀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的决定——返回上海家化。

为此,他放弃了去美国学习,拒绝了美方给他配置房子和车子的优厚待遇。

其实,在这个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抉择背后,是葛文耀心中那份对民族品牌的拳拳之情,和不甘国有企业在外资的围剿和倾轧之下,逐渐走向衰败的忧患之思。

在他朴素的观念中,以实业兴国,以实业报国,让民族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,才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经之路,于是,他下定了“坚持发展,在开放的中国市场 上,为民族工业争得一席之地”的决心。

1992年5月,葛文耀离开庄臣的时候,当年随他一起进入合资企业的业务骨干一起为葛总壮行。

在他们的签名赠言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试看明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”。

面对旧部的殷殷期盼,葛文耀热泪盈眶:“我先回去把家化的基础打好,到时候一定叫你们回来。”

当年岳飞在《满江红》中写道:“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!”

但是当葛文耀重新回到上海家化的时候,面临的艰难已不同以往。

首先是整个化妆品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那时,世界十大化妆品公司都已进入中国,竞争日趋白热化,力量悬殊的较量,让众多国企唯有杀出一条“血路”,才能生存;二是此时此刻的上海家化,已经元气大伤。由于合资抽走了精兵强将,输出了名牌产品,甚至连最好的两幢大楼也被拿走,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已经大不如从前。

回到家化,“整整46天我没有离开院子啊,讨论什么?讨论品牌。46天,14部车子停在院子里,谁都不敢动。”

品牌无疑是一个企业的灵魂,没有打得响的品牌无以立于强手如林的市场。

葛文耀当时带领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,对家化的现有产品逐一进行“把脉”,条分缕析,有的放矢地制定战略,并结合市场调研,明确每个品牌应该走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。

同时,葛文耀还毅然斥巨资赎回“露美”和“美加净”这两个遭到外商冷遇的民族品牌,此举不仅使上海家化从此失去了连续30年每年可从合资企业得到的1500万元返利,还要一次性再付出600万元的巨额“赎金”,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,是难以有这样的决断的。

针对当时的市场态势,葛文耀提出了开创性的“两元论”的观点,并采取了避开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化妆品正面交锋,集中优势争取最广泛的低端消费群体,待羽翼丰满,再挺进中、高端市场的战略。

其后,葛文耀在筹资投资、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上,逐步确立了四大体系,即人才引进和管理体系、新产品开发体系、市场开拓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,极大促进了品牌的开发能力和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,打造了上海家化强大的核心竞争力。

在此期间,他亲手培养出了上海家化的第一代品牌经理人,为家化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,并以“毛利额管理”思想,颠覆了传统的管理理论,成为上海家化优势集群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。

1998年底,作为上海工业实施大集团战略方案的重大举措,上海家化对原上海日用化学(集团)公司进行了吸收兼并。

在这场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中,葛文耀采用多元化模式,在新的家化集团延伸拓展了化妆品、药业、饮料和精细化工四大产业板块,让四大板块形成优势互补,共同牢牢筑起了企业的“万里长城”,使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。

此举不仅使濒临绝境的企业重新跻身中国家化领先行业,也使得上海家化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,没有被外资打压和排挤出局,为民族品牌打赢了这场“保卫战”。

作为中国最早的民族化妆品企业之一,面对中国居民消费来势汹汹的升级浪潮,葛文耀敏锐地认识到,从制造业到时尚产业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,尤其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的话,绝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。

上海家化通过采取差异化的品牌经营战略,在众多细分市场上建立起了领导地位。

2008年,佰草集品牌成为中国首个走出国门的化妆品品牌,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”佰草集凭借对中国元素的精准把握,以及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的不俗实力,打破了中国创造品牌在国际市场难觅“芳踪”的僵局。

两年后,上海家化重新推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化妆品品牌——双妹品牌,上海双妹的复兴被认为是价廉物美的“中国制造”向高附加值的“中国创造”升级转型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探索。

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黄沙始到金。”永不止步,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,让上海家化没有在时代的变革中被大浪淘沙,反而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“文化是不可磨灭的,不需要我们多讲,产品会说话、历史会说话、文化会说话。”

这是葛老一直恪守的产品经营理念。一个能够长盛不衰的民族品牌,一定是涵泳着历史与文化,境界与情怀的匠心之作。

出处:华舆
1948+1
相关新闻
评论